- 1
- 2
- 3
- 4
- 5
- 6
- 7
川西鼠兔
黄文几,陈延熹,温业新:1995:形态描述 |
体较红耳鼠兔小,长165.210mm,后足长约35mm;须最长60mm。颅长43.5~48mm;基长37.5~40.5mm;腭长16.5~19mm;颧宽约23mm;后头宽19.5~22mm;眶间宽56.2mm;齿隙9.5~10.2mm;上颊齿列长7.8 , 9mm。 夏毛:体背面灰褐色;面颊灰色,耳背面栗褐色,内侧有稀疏的锈褐色短毛,耳基部前端有1簇明显的浅黄色长毛;须长,有的白色,有的基部暗褐色;体腹面带淡白色,毛基浅黑色,毛端白色或淡黄色,足灰色,毛基灰色,毛端白色;足底密生浅褐色短毛,趾端肉垫裸露。 颅骨与红耳鼠兔一样,门齿孔与腭孔分开,但腭桥前缘中间有1尖突。额骨前部比其他大的种类宽,有时左右各有1小卵圆孔。 |
黄文几,陈延熹,温业新:1995:生物学描述 |
栖息于海拔3.4km高原山地。以野草为食,有贮藏干草习性。 |
黄文几,陈延熹,温业新:1995:分类讨论 |
本种已记载的有3个亚种,均分布在我国: 1.指名亚种0. g. glovers Thomas, 1922 夏毛体背面暗灰褐色,脸颊暗灰色,吻周烟黄色,耳背面淡栗色或桔棕色;足背面灰色微带黄色。颅长43.5~48.2mm,鼻骨长16.6~18.7mm。分布在四川西部横断山地。 2.青海亚种0. g. brookei G.Allen, 1937 夏毛体背面灰褐色,脸颊浅灰色,吻鼻部与耳背面均呈桔黄色;足背面白色。颅长47.2~53mm,鼻骨长17~19.8mm。分布于青海西南部玉树地区及西藏东北部丁青、类乌齐、洛隆、昌都、比如等地。 3.云南亚种O. g. calloceps Pen et Feng, 1963 夏毛体背面淡褐色或灰黄褐色,脸颊暗灰色,吻鼻部桔黄色,而耳呈淡栗色,足背面污白色。颅长44.5~49mm,鼻骨长15.8~18.8mm。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东部江达、贡觉,东南部八宿、左贡等地。 |
以上信息来自:《中国动物志数据库》(http://www.zoology.csdb.cn)
高原兔
黄文几,陈延熹,温业新:1995:形态描述 |
体长460~480mm;尾长约100mm;耳和后足较草兔为长,耳长100~130mm,后足长118~130mm。颅长90.5~96mm;基长81~82.6mm;颧宽42~46mm;眶后宽10.8~13.8mm;鼻骨长36.8~38.8mm;腭桥前后最窄处6.2~7mm;内鼻孔宽8.5~9.4mm;听泡长11.7~12.5mm;上颊齿列长14.7~16.5mm。 冬毛:一般似草兔,颈部浅黄,略带粉红色;耳端外侧黑色,体侧面有长的白毛;臀部灰色;尾上面中间有1纵纹,呈灰色、褐色、褐灰色或灰褐色,其余白色,或带灰色;喉部为浅棕黄色;胸、腹部白色;足背面白色,略带粉红色和浅黄色。夏毛:体背面灰褐色;臀部也呈灰色;体侧面无长的白毛。 颅骨吻部较长,约为颅长的38.4%。眶上突(即眶后突)上翘,其顶端超出颅顶最高水平线。鼻骨前端不超过上门齿前缘垂直线。 |
黄文几,陈延熹,温业新:1995:分类讨论 |
我国有7个亚种: 1.指名亚种L. o. oiostolus Hodgson, 1840 体沙黄色,几乎无黑色,黑色毛尖的单毛极少;臀部银灰色,尾纯白或仅尾上面中间微带灰色。分布于西藏中部、西部和北部地区,以及新疆南部且末和昆仑山一带。 2.柴达木亚种L.o.przewalskii Satunin(=L.o.tsaidamensis Hilzheimer, 1910),1907 体色类似指名亚种,黑色毛尖的单毛较多,臀部银灰色或银白色;尾上面有细灰纹,其余白色,毛基灰色。分布于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及甘肃中部 3.玉树亚种L. o. Kozlovi Satunin, 1907 体浅棕黄色,间杂显著的黑色波纹,黑色毛尖的单毛很多;臀部毛色近似指名亚种;尾上面细纹褐灰色或灰色,其余白色,毛基灰色。分布于青海南部的玉树,四川西北,西藏东南部。 4.川西亚种L. o. sechuanensis De Winton et Styan, 1899 体暗黄褐色,黑色毛尖的单毛很多;臀部暗灰色或铅灰色;尾上面纹较宽,呈灰褐色或褐色,其余带白色,毛基灰色。分布于四川西北部,西藏东部的昌都、江达、波密一带,青海东南部和云南北部。 5. 康定亚种L. o. grahami Howell, 1928 体茶褐色或更暗的黄褐色,黑色毛尖的单毛特别多;臀部青灰色、褐灰色,尾有宽的褐色背纹,其余带灰色。现仅知分布于四川的康定。 6.青海亚种L. o. ginghaiensis Tsai et Fong, 1982 体沙黄褐色,部分毛尖多为褐黑色;臀部带灰色;尾上面细纹灰褐色,其余白色,毛基灰色。分布于青海东北部、东部、东南部以及四川西北部。 7.曲松亚种L. o. qusongensis Tsai et Fong, 1982 体暗沙黄褐色,杂有黑褐色波纹,部分单毛毛尖呈褐色;臀部铅灰色;尾有短细灰色背纹,其余白色,毛基淡灰色。分布于西藏东南部的雅鲁藏布江下游一带。 |
以上信息来自:《中国动物志数据库》(http://www.zoology.csdb.cn)
猞猁
冯祚建,马逸清:1998:形态描述 |
系猫科动物中较大型的一种。尾极短,通常不及头体长的1/4。四肢粗长而矫健。耳尖生有黑色耸立簇毛。两颊具下垂的长毛。上体浅棕、土黄棕、浅灰褐或麻褐色,或为灰白而间杂浅棕色调;腹面浅白、黄白或沙黄色。尾端呈黑色。 |
冯祚建,马逸清:1998:生物学描述 |
为喜寒动物,栖息生境极富多样性,从亚寒带针叶林、寒温带针阔混交林至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灌丛草原及高寒荒漠与半荒漠等各种环境均有其足迹。它们的栖居高度可由海拔数百米的平原而到5000m左右的高原。巢穴多筑在岩缝石洞或树洞内。以鼠类、野兔等为食,也捕食小野猪和小鹿等为食。 |
冯祚建,马逸清:1998:其它信息 |
种群现状 粗略估计,全国的野生种群可能有7万只左右,总的来说,种群数量在减少。 致危因素 猞猁皮是传统的重要毛皮资源和出口种类之一。70年代以前,猎民可以任意捕杀,仅在青藏高原每年猎捕的猞猁就达千只以上;1971-1981在黑龙江省捕捉了801只,平均每年80只。自1980年始,虽已划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但偷猎现象仍时有发生,且当地的土畜产品收购部门甚至仍然收购非法捕得的猞猁毛皮;在西藏等省区的农贸市场上也作自由买卖。80年代起中国参加《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之后,出口量逐渐开始有所控制。一度出口额度控制在1000张左右,这还是出于原有库存尚有一定量的考虑。当时,一般裘皮商店几乎都可以看到不少猞猁皮张和制成品。之后,随着库存的减少,特别是其野生种群的减少,出口的严格控制,实际出口量明显下降。据吉林省属下有关林业局于1986、1987年冬季在露水河、东方红、红石、兴隆和长白山等地区的实地调查,累计调查面积3330公顷,仅遇见7只,密度平均为2只/1000公顷,且在红石和兴隆地区均未发现任何足迹。数量如此稀少的直接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人为滥杀及森林的大面积开发导致生境破坏,以及作为猞猁的食物来源匮缺所致。 饲养情况 国内一些动物园有少量饲养,仅供展览,也有所繁殖。 现有保护措施 经我国务院批准并于1988年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本种列为 II 级保护对象。《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把它列于附录Ⅱ。至1986年止,在全国已建的348处自然保护区中,约有10多个保护区栖息着猞猁,使其种群得到较好的保护,如:新疆塔什库尔干保护区、新疆东昆仑阿尔金山保护区、新疆卡拉麦里山保护区、西藏珠穆朗玛峰地区保护区、西藏羌塘高原保护区、吉林长白山保护区、黑龙江乌底河保护区和黑龙江呼中保护区等。 保护措施建议 1、应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使当地民众认识到猞猁系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不得肆意滥杀; 2、土畜产品收购部门要严格把关,绝不收购非法所获的猞猁皮及其骨骼,并应主动向有关部门检举违法分子的偷猎行为; 3、组织生态生物学调查,制订对本种的保护策略和行动措施。 |
以上信息来自:《中国动物志数据库》(http://www.zoology.csdb.cn)
棕草鹛
描述:中等体型(28厘米)的黄褐色草鹛。上体棕褐而具浅色鳞斑,眼先偏黑,头侧偏灰。上背羽羽缘灰色,两翼及尾棕褐,初级飞羽羽缘灰色。喉灰,胸浅黄褐而具灰色鳞状斑纹,翼下及尾下覆羽浅黄褐。
虹膜-黄色;嘴-近黑;脚-黑褐。
叫声:尚无记录。
分布范围:中国西藏东部山谷地区的特有种。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仅在青海南部、四川西北部及西藏东南部海拔3350~4500米的地带有记录。
习性:同其他草鹛,隐匿于矮丛地带、多岩地区及荒芜的耕地。
以上信息来源:《中国鸟类野外手册》(http://www.cnbird.org.cn/shouce/c.asp.htm)
雪豹
杨奇森、冯祚建:1998:形态描述 |
形似金钱豹,头小而圆,体长100-130cm, 尾粗长,尾长约为头体长之3/4。身体被毛灰白色,头部有小而密集的黑斑,体背、两侧及四肢外侧有不规则的黑色环纹,耳边缘呈黑色,尾上具有黑色环,尾末端黑色,尾毛长而蓬松。 |
杨奇森、冯祚建:1998:生物学描述 |
雪豹是典型的高山动物,因栖息于雪线附近而得名。夏季在海拔5000m左右的高山草甸空旷地带活动,冬季下降到3500m左右的较低地带觅食。雪豹多在夜间活动,其中以晨昏时刻最活跃,巢区比较固定。雪豹性情凶猛,反应机灵,善奔跑,以岩羊、盘羊、北山羊、白唇鹿、白臀鹿、藏原羚、马麝、高原兔及啮齿类动物为食,有时特别是冬季也常偷袭家畜,但从不主动攻击人。冬末春初发情交配。发情周期54-70天,发情期5-7天。妊娠期90-103天。每胎2或3仔。2年性成熟。寿命一般在10年左右(盛和林等,1994)。 |
杨奇森、冯祚建:1998:其它信息 |
种群现状 我国青藏高原及帕米尔高原地区是雪豹的主要分布区(Michael, 1988)。在青海,雪豹总数约650只(Schaller et al., 1988),再加上青海西北的昆仑山系和可可西里部分,估计青海的雪豹不会低于1,000只。在西藏,雪豹分布区的面积至少为青海的两倍(冯祚建,1992),加上甘肃、新疆和四川西北部,估计全国雪豹的总数在2,000-3,000只左右。但据Novell 和Jackson (1992), Schaller 于1992 和Jackson于1992曾报道,中国分布总共估计有2,000-2,500左右,该报道还称全世界共有4,510-7,350只。 致危因素 1、人为活动及经济开发致使其生境缩小,栖息地呈零星斑块状。过度放牧导致草场严重退化,作为雪豹食物资源的有蹄类数量显著下降;2、非法偷猎直接影响并危及雪豹种群的发展。如1990年,青海省湟中县5位农民用携带的45套铁踩夹,捕猎雪豹14只。70-80年代,青海仅报道偷猎雪豹的数目就达60只(Liao and Tan, 1988)。1972-1984年间,青海省天峻县12名矿工,共偷猎雪豹28只(廖炎发等,1990)。1983年春,青海都兰县少数民族8人,2-5月间偷猎了19只雪豹(廖炎发等,1990);3、动物园从野外的活捕,对种群下降也不可忽视。1968年到1984年,仅西宁市动物园在青海5州11县就收购雪豹73只。仅1982-1984年西宁动物园从天峻县疏勒硫磺前后沟收购到21只雪豹,多数是成体(廖炎发等,1990)。但是,很少见到在动物园中成功繁殖的统计报道。可以肯定,繁殖的数量远远少于野外捕得的数量。4、非法贸易也曾经是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雪豹骨代替虎骨入药,以及雪豹毛皮本身作为昂贵的裘皮制品,其价格高昂。80年代在中国大陆、台湾和蒙古都曾有过销售 (Nowell and Jackson, 1996) ,现今已基本不见公开出售。 饲养情况 由于雪豹生活于高海拔地区。国际上许多动物园都试图进行饲养繁殖,但成功例子不多。1983年7月,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青海省西宁市人民公园,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通过几年的努力,成功地解决了人工饲养条件下雪豹的繁殖问题。但至今未形成饲养繁殖种群。 现有保护措施 濒危物种公约(CITES)将雪豹列为附录 I 物种,禁止其进入国际贸易。1980年,中国政府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条例》(草案)将雪豹列为 二类保护动物,至1988年正式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提为 I 级保护对象。近年相继在有雪豹分布的地区建立或筹建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如:东大山保护区(甘肃)、塔什库尔干保护区(新疆)。1992年,中国承办了第七届国际雪豹学术讨论会,对我国保护和科学研究雪豹,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保护措施建议 1、严厉打击偷猎及非法贸易活动;2、严格限制动物园和其他饲养设施等从野外捕捉雪豹;动物园要进行协调,在有条件的动物园建立自我维持的繁殖种群,确保对动物园的供应;3、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和羌塘自然保护区作为主要的雪豹保护区要加强有效管理和雪豹野生种群的监测。 |
以上信息来自:《中国动物志数据库》(http://www.zoology.csdb.cn)
藏狐
徐龙辉:2007:形态描述 |
耳较短,不及后足长之半;尾粗短,尾长不及体长的一半;被毛厚密,背部毛稍卷曲,其中央部披毛棕黄色,有些针毛的末端或次末端黑色,故掺有灰黑色调;体侧毛银灰色,腹毛棕白色,尾深灰色并现花白,末端接近棕白色。 |
徐龙辉:2007:生物学描述 |
日夜均见活动,性机警;多单独行动,捕食高原兔、鼠兔、松田鼠和爬行动物等。 |
徐龙辉:2007:生境与习性 |
是典型的高原种类,多栖居于海拔3600 m以上的高原草原、灌丛草原和高寒草甸草原。 |
以上信息来自:《中国动物志数据库》(http://www.zoology.csdb.cn)
所以说,藏狐是一种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区的狐狸,生活范围可覆盖海拔2000米至5200米的山地与高原区域,背部褐红色,体侧有浅灰色宽带,尾部蓬松。因面部显得很方,并且耳小、眼小而倍具喜感。在三江源地区,藏狐是与雪豹、兔狲齐名的“网红动物”。
兔狲
冯祚建:1998:形态描述 |
体型大小似家猫。体重2kg,体长500-650mm,尾长200-250mm。耳短宽,耳尖圆钝,两耳距离较远;尾端圆钝。通体淡黄白色;颊部具两条细黑纹,下颏色白;腰及臀部有6-7条隐约可见的暗色横纹,尾部毛色与体背近似。 |
冯祚建:1998:生物学描述 |
栖息生境为灌丛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与戈壁,亦能生活在林中。在上述生境的岩石缝隙或石洞居住,也可利用大型啮齿类(如旱獭)的弃洞作窝。栖居高度可达海拔4500m左右的山地。食物主要为啮齿类。交配期为4-5月,有的在3月。妊娠期为66-67天,一胎3-4仔,多的可达6仔。幼仔一年后性成熟。平均寿命为11.5岁(Cat specialist group, 1992)。 |
冯祚建:1998:其它信息 |
种群现状 兔猕在蒙古的无树木的大草原(Mallon, 1985)和俄罗斯与蒙古和中国交界的山区(Bannikov and Sokilov, 1984)数量较多。在中国的西藏和西北地区也有健康种群存在(Cat specialist group, 1992)。在其分布范围内尚未进行过种群现状调查,全国的种群数量难予估计;西藏现存数量约有2000-2500只(尹秉高等,1993)。 致危因素 乱捕滥杀是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50年代中国西部的年收购兔猕毛皮量达10000张(Tan, 1984)。在西藏东部的一些重点分布县,在70年代中、后期每县收购兔狲毛皮500-700张,但到了80年代仅收购几十张,可说明其野生种群的数量正在逐年减少。由于兔猕的生活区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其生境的丧失并不是其数目减少的主要原因(Cat specialist group, 1992)。 驯养情况 在国内一些动物园有少量驯养与繁殖。 现有保护措施 1988年公布的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定为II级保护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本种于附录Ⅱ。 保护措施建议 1、对该物种的现状及生态生物学问题进行考察,在种群数量较为稀少的地区应迅速禁猎; 2、在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如果某些省区的兔狲数量已经非常稀少,若不采取紧急措施会导致物种绝迹的话,则应提升为省区级或国家的I级重点保护动物。 所以说,兔狲是一种短腿猫,拥有猫类中最长的体毛,因此体态显得非常萌,广布于中国西部与北部,生活在裸露的岩石、山坡与干草原等栖息地中,主要以鼠兔等小型动物为食。在三江源地区,兔狲是与雪豹、藏狐齐名的“网红动物”哦。 |
以上信息来自:《中国动物志数据库》(http://www.zoology.csdb.cn)